您的位置: 首 页新闻动态 → 正文
阅读新闻

文献语言学专家助力学报,献言筹谋期刊发展大举措



[日期:2019-07-05]

 

      6月29日,第五届中国文献语言学国际学术论坛在我校召开,本次学术盛会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

      学报编辑部特邀学界专家与编辑们进行“学者与编辑的对话”——学报发展与学科建设交流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于国伟主持,编辑部主任于永教授介绍了学报的概况,并向与会的学者们颁发了聘书,诚聘11名学者为《语文学刊》顾问。

 

     

      座谈中,专家们翻阅、研读编辑部各版本期刊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办刊定位与思路、稿件的邀约与审阅、选题的策划、栏目的设计等方面展开讨论。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黄德宽教授谈到:确保学术期刊的品格与质量是高校学报的使命与担当,大学学报要支持本校学科的建设,要刊发优势学科的代表性成果;学报的发展还要培育自己的学术队伍,建立一个优良的约稿体系。

 

 

    湖南师范大学蒋冀骋教授从自己担任《古汉语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主编工作谈起:办好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拒绝人情稿、关系稿,要向名家约稿;要办出特色,有自己的主打王牌;注重刊物的对外宣传,提升编辑们的业务水平。

 

      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认为,高校学报在处理稿件时,要加快审稿环节,好稿件优先录用才能形成磁石效应;要关注前沿、热点课题及论文,要做到抢占先机,形成学术上的制高点。

 

 

    香港教育大学朱庆之教授提出:所有稿件采取双盲审制并严格执行,以保障稿件的质量;要强化文章内容摘要的英文翻译,注重文化的输出与推送。

 

    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教授建议:提高刊物的引用率与转载率,要精于设计热点讨论;另外,可开辟博士生论坛,发挥年轻学者的科研力与创新力。

 

 

    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也谈到,大学学报要加强与本校学科建设的联系,尤其是与一级博士点的联合;学报要发展必须加大投入,高稿酬约稿,形成自己的品牌栏目;作者群要面向世界,构建国际化的作者队伍。

 

 

      台湾辅仁大学李添富教授明确指出,在选用稿件时,一定要审慎对待;审稿人一定要专业对口,学识精湛,才能甄别稿件的优劣;编辑部要多办会、编辑多参会才能寻到好稿源。

 

 

      四川大学雷汉卿教授强调,能够约到好文章是办刊的一条道路,高校期刊作为学术平台,也要担负起培养年轻作者的责任;因为有一些好的选题,作者却没有能够写出好文章,这就需要编辑、审稿专家的协助,与作者共同来完成这一好选题。

 

 

    《长江学术》副主编、武汉大学卢烈红教授肯定我校期刊的办刊定位,即学术化、专业化的办刊之路;指出“北部边疆史”“蒙古语言文学”作为学报的名栏,要加大投入,做好做强;每期的稿件的约稿率要达到60%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教授提议:为提高文章的引用率,可将过刊按照内容分门别类地制作成电子版或光盘,通过网络免费传播或赠送方式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在约稿方面要借鉴核刊做法,如预约名家稿件可提前支付部分稿酬等,或者通过组织青年学者论坛来集结优秀稿件。

 

 

    清华大学张美兰教授从几个方面谈起:一是依托学科建设形成学科平台;二是专家团队的组建;三是稿件双盲审的重要性;四是编辑主动与学者联系,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找特色文稿;五是加强编辑的团队建设,具备与其他学报的竞争力。

 

 

    学报编辑部各版本编辑参加了座谈。学者们的真知灼见令编辑们受益匪浅,纷纷表示将其转化在办刊过程中,使我们的学报层楼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