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已出现一批专门为电子书写作的“专业作家”,他们不再与出版商分享版税——像传统出版行业那样,而是与以全新的代理合同,加入到全新的“无纸阅读”时代。
一场脱胎换骨的出版变革正在人类古老的精神领地展开,它会像纸张与印刷术替代甲骨与刀刻那样,使人类的文明样式跳跃到新的高地吗?
在互联网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读书的这个时代,一场与读书有关的互联网技术及终端产品的较量战火燃起。
今年1月,苹果公司推出具备电子书功能的平板电脑iPad,与亚马逊前期推出的手持阅读器Kindle形成对垒之势,《纽约客》杂志为此书写长文《出版或毁灭》,意味深长地提出:iPad会颠覆Kindle并拯救图书行业吗?
为抢占手持阅读器市场份额,亚马逊从出版商手中以约13美元购买电子书版权再以9.99美元将其出售,旋即让出版界感到恐慌:“如果亚马逊真的让消费者以为一本书只值10块钱,图书的买卖就彻底完了!”
携iPad登场的乔布斯,苹果的CEO,以救世主的口吻表示,苹果将以14.99美元出售电子书,并不畏惧亚马逊的低价竞争,因为有了这个价位,“出版商就会把书从亚马逊那里撤回来了”。这让图书行业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尽管如此,在许多人看来,传统的图书报刊业虽然在内容方面拥有先入为主的优势,但优势也只是暂时的。8月2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发布消息,批准向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出售亏损严重的《新闻周刊》。这笔交易可能象征性地支付1美元,为传统媒体的悲惨命运写下最新注脚。
“大部分书报刊本将实现数字化、无纸化,网上下载是主要发行方式。”7月20日,在“2010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以《攻克旧媒介帝国最后一座堡垒》为题发表演讲,对未来十年数字出版作出十大预言。
他的预言还包括:“大部分报纸、小部分杂志将对读者免费,像广播、电视、互联网一样,收入与盈利靠广告;书店将变成类似图书馆结构,消费者通过在书店看书选书,但买书时付数字版权;作家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部分成功的作家会有成千上万个读者并靠版权收入成为巨富;中国在此次数字化变革中将走在世界最前列,人们的版权保护意识大为增强,并由此成为创意产业强国。”
在美国,已出现一批专门为电子书写作的“专业作家”,他们不再与出版商分享版税——像传统出版行业那样,而是以全新的代理合同,加入到全新的“无纸阅读”时代。
一场脱胎换骨的出版变革正在人类古老的精神领地展开,它会像纸张与印刷术替代竹简与刀刻那样,使人类的文明样式跳跃到新的高地吗?
IT界的新赛事
“当新的阅读器,类似像Kindle这样的东西,如果在世界上有100万台的贩卖,之前请不要理它,因为在没有100万台的市场量的时候,作为一个内容的供应者是没有工作空间的。很不幸,这两年正好超过。”
7月20日,在“2010年数字出版年会”上,盛大文学首席版权官周洪立表示,现在已经跨进手持阅读器——电纸书交互平台2.0时代。他认为,目前亟待由政府主导制定行业标准。
“一百年以后,书肯定有,但比重会大大降低,”周洪立说,“电子书(阅读器)会极大地流行,会进入千家万户,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像手机一样,人手一部,甚至两部。即使它不能100%取代传统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书。它将成为人们的一种被广泛接受的阅读方式,它甚至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话音刚落,7月29日,在上海chinajoy盛大游戏主舞台上,盛大推出全球首款支持太阳能充电的电子阅读器Bambook,正式进军电纸书行业。
“电纸书”,正如其名字所示,“电”就是电子墨水技术(E-ink)的采用,通过电击胶囊元来呈现“白纸黑字”的效果,无背光、可在阳光下阅读、低能耗、续航时间长;“纸”就是类纸的质感,超薄轻便、可弯曲;“书”就是模仿传统书籍的外观,如书卷在手,可翻页、可做旁注。
作为一款“电子书”的阅读器,“电纸书”并不是一枝独秀,它集中体现了目前国内外商家技术上的种种努力,包括亚马逊和苹果在内的国内外商家不约而同地在近两三年致力于手持阅读器的研发、生产。
“手持阅读器,将成为IT界的新赛事。”有业界人士已作出预测。
亚马逊“点燃”导火索
很多人容易将“电子书”和“电纸书”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的关系可类比于“电视节目”和“电视机”。
几十年前,伴随着电视机技术的成熟,成千上万的电视机被生产、销售,走入了千家万户,带动了电视台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和各类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的制作;而大量的、不同层次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不同阶层、年龄段的电视观众,又反过来促进了电视的普及,电视时代终于来临。
如今,面对手持电子阅读器市场一片火爆,有人也将其和电视的发展相类比:手持阅读器的发展会不会带来电子书的大规模、快速的发展呢?电子书种类的不断丰富会不会使我们在将来人手一个阅读器?
美国新媒体公司1998年就推出了最早的电子书阅读器——“火箭书”,用户可以将在网上购买的电子书下载到计算机上,再导入“火箭书”中阅读。其后,索尼等各大公司均研发了自己的阅读器。在国内,辽宁出版集团则首先推出功能全面的中文电子图书阅读器“掌上书房”……所以,电子书阅读器算不得新事物。但相形于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各领风骚数几年”地完成了大规模普及,手持阅读器则一直默默无闻。
直到2007年亚马逊推出Kindle,一直处于舞台边缘的手持阅读器似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表演时间。“亚马逊的手持阅读器Kindle开启了一座尘封多年的金矿”,有业内评论家称。正如Kindle的中文释义“点燃”——有人认为它最终将“点燃”人类阅读革命的导火索。
2007年11月,亚马逊的Kindle挂上网站后,五个小时之后便销售一空。紧随其后,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Barnes&Noble)也推出了电子书阅读器Nook。
去年1月,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不以为然地说:“人们不读书了,四成美国人去年只读了一本书或者不到一本书。”然而还没到年底,乔布斯就变了腔调,在2010年初推出具备电子书功能的苹果平板电脑,并在iPad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其阅读电子书的功能。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数据显示,电子阅读器市场去年营收增长265%,是发展速度最快的产品之一。
在其他国家,索尼推出了两款相比Kindle更具价格优势的电子书阅读器;富士通公司则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彩色电子阅读器FLEPia;韩国三星集团研发了SNE-50K电子书阅读器。
中国的汉王科技2008年推出多款“电纸书”;曾经在2003年就生产过“君悦天下”手持阅读器的方正集团又推出了“文房”阅读器;天津津科推出了“翰林”阅读器;国内最大的杂志阅读网站龙源期刊网在去年底推出了“龙源阅读器”;此外还有易博士、博朗等商家纷纷加入其中,整个阅读器市场真可谓 “万类霜天竞自由”。
2010年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首次设立了电子书阅读器展区,四天的展会上,手持阅读器也是“最耀眼的明星”,汉王科技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电子书阅读器供应商受邀参会并受到关注。
据NextGen研究公司最新报告,“从2008年到2013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市场将保持124%的年复合增长率,2013年市场规模可达到25亿美元。”沉寂已久的手持阅读器市场看来真是焕发出了新气象。
前车之鉴
如果没有“电子书”的发展,手持阅读器就如同没有节目可播的电视机,只是一个设备而已,二者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手持阅读器市场近两年的升温,实际上是电子书十几年发展、积累与阅读器自身发展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电子书诞生之初,就有类似的手持阅读器随之诞生,但由于当时电子书数量十分有限,手里有一个阅读器往往没有内容可读;另一方面,手持阅读器的各种技术不成熟,比如说显示技术、格式、版权保护等都远远达不到标准,所以就导致了手持阅读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遭受冷遇。而现在,电子书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数量,那么仅以电脑、手机为工具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阅读体验,而手持阅读器在技术上有了新突破,于是就自然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1999年,日本试图通过阅读器来促进电子书发展,文部省拟定了一个号称让电子书“上天入地”的计划。《瞭望》新闻周刊1999年报道了这一新尝试:“今年11月,一种可把来自通信卫星的图书数据存入阅读器(终端),然后供读者阅读的电子图书系统,在日本投入试运行。这种电子图书的售价,由各出版社自行决定,基本与纸质书持平,或稍低,当读者要阅读电子图书系统的某一部图书时,花钱从电影院或者地铁站的下载点购买该图书的数据,然后存入小型储存器,阅读时,只要将储存器插入阅读器中即可。阅读器重约720克。”
这个计划最终失败了,有学者把失败归结为“市场链发展顺序本末倒置”。当时的阅读器技术水平较低,生产不成规模,价格偏高;出版社不愿意为小众的手持阅读器专门费心去将出版物数字化;没有充足的内容,读者就更加不愿意去购买一个又贵容量又小的阅读器。整个产业链呈现恶性循环,电子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手持阅读器在当时根本无法起到让电子书“上天入地”的作用。
美国Gemstar也有过类似的失败经历。曾与微软、Adobe并称“电子书三巨头”的Gemstar公司,在2000年1月收购了生产第一款阅读器“火箭书”的新媒体公司。然而,2003年6月18日,Gemstar在雅虎网站公布了一份“关于电子书的非常重要的声明”,声称在“目前艰困的市场条件下,中止其电子书阅读设备的销售业务,并将很快关闭电子书内容的销售”。
分析家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的电子书格式不兼容,读者花高价买来“火箭书”阅读器,只能读该公司开发的特定格式的图书,如此严格的格式限制,既阻碍了电子书的健康发展,最终使其阅读器遭到读者的遗弃。
有了前车之鉴,其他商家逐渐达成共识: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去发展手持阅读器市场。在手持阅读器的技术不成熟、格式不统一的情况下,阅读器不仅不会带动电子书的发展,反而会给其发展套上框框,是极为不可取的。
“电子墨水”突破
虽然手持阅读器多年来一直处于“小众市场”,但电子书的发展并没有停滞,而是以电脑、手机、MP4等作为阅读平台缓慢而持续地发展着。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邦江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将电子书之前的发展缓慢归结于:“一是技术不够成熟,二是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难以获利。”
王邦江认为,到目前为止,电子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些技术提供商比如方正、书生、汉王等,将传统出版物通过技术转换为数字版本,然后以下载、付费阅读等各种形式售卖。第二个阶段,电子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直接地在线出版和阅读,以盛大文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原创文学网站的兴起,使得电子书数量激增,内容丰富。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的手持终端阅读器阶段。手持阅读器不仅为技术提供商多年积累的电子书找到了出路,也为文学网站的原创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通道。”
据统计,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95亿元人民币,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而去年电子图书读者的总数突破了1亿人。
手持阅读器近几年的技术改进也是其逐渐走热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大的突破当属电子墨水技术的使用。电子墨水具有易读性、柔性、廉价制造、低能耗等优点,且可在阳光下阅读,犹如墨水滴在纸上的效果更符合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
正是这项电子墨水的显示技术,使得手持阅读器取得了和电脑、手机阅读相比较突出的优势。豆瓣网“电子书交换小组”的组长isend是来自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一名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电子书爱好者,他这样对《瞭望》新闻周刊解释,“阅读器的屏幕跟一般个人便携终端的液晶屏从原理到技术都不同,无须自动刷新,维持显示内容不耗电。这样一来是看着舒服,二来大幅度省电。而电池往往是制约个人便携终端最重要的因素。”
王邦江强调了手持阅读器的抽象功能:“在使用上,手持阅读器能够完美实现类纸化的阅读,提供的是一种阅读方式;而电脑和手机更多地提供了一种生活和商务方式。”
数字出版“最后一公里”
音乐、图片以及视频的数字化已经分别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比较有说服力的案例是数码相机对于胶卷相机的大规模取代。相比较而言,看似最简单的文字,数字化过程却十分缓慢。
由于很少有出版社涉足电子书出版,只有少数几家技术提供商致力于将一些传统出版物数字化,通过下载和付费阅读来完成销售,所以网上可得的电子书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少。
网友之间更多地是靠自发地“互通有无”来交换各自的“藏书”。豆瓣网的“电子书交换小组”就是为互换电子藏书而建立的。组长isend编写了小软件,组员们用它来生成硬盘上电子书的列表,然后贴到小组里,通过浏览列表或者书目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留下书名、地址,由电子书拥有者发到求书者邮箱。
清华大学中文系大二学生黄丁如说,在学习中会因为“方便、省钱、占空间小”而使用电子书。
如此的“小组活动”注定只能局限于小范围,要在整个社会上掀起大规模的、产业化的电子书交流,必然依赖于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建立——技术提供商、出版商、销售、硬件厂商等共同努力,才能使电子书由零散的“小组交流”变为电子书大规模出版、畅通销售、便捷阅读的“大气候”。
亚马逊的阅读器Kindle的推出被认为是这个“大气候”来临的标志,业界人士认为,手持阅读器将会是电子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助推器”。
“手持阅读器可以说是突破数字出版‘最后一公里’瓶颈的终端产品。”王邦江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
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理事长、台湾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官何飞鹏认为手持阅读器对于数字出版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当新的阅读器,类似像Kindle这样的东西,如果在世界上有100万台的贩卖,之前请不要理它,因为在没有100万台的市场量的时候,作为一个内容的供应者是没有工作空间的。”何飞鹏在2009年7月举办的第三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表示,“很不幸,这两年正好超过。2007年我们没看到这个数字,2008年我们看到这个数字,2009年看到这100万台,这100万台代表这个市场已经形成。”
他提醒同行:“当全世界有100万台阅读器的时候,我们就要去推动这个市场,所以为什么说我们一定要在五年之内让出版社转型到另外一个阶段——纸媒介和数位媒介能够并行的状况。如果你不能找到这样的结论你就等着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