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 页新闻动态 → 正文
阅读新闻

全国社会科学领域最大的文献共建、共知、共享平台



[日期:2010-11-13]
 

  20091225,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英文简称CASHL)主办的“CASHL大型特藏文献发布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作为这批特藏的直接受益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孙尚扬用欣喜若狂四个字来形容他的心情。随着这批大型特藏文献的揭示与公布,从事中国基督教研究的孙教授终于看到了他期盼多年的珍贵原始资料。会上,众多专家表示:依靠这批特藏文献,一个崭新的学术时代或将开启,中国学者将夺回某些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经由北大、复旦、武大等众多知名学者力荐,此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利用教育部新增100万美元引进的大型特藏文献涵盖历史、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一级重点学科。这些特藏多为第一手原始档案文献。以往因为价格昂贵,单个图书馆一直无力购买,现如今,这些珍贵外文资料终于可以为中国学者所用了。

  此次大型特藏文献的公布是CASHL2004年正式面世以来的又一里程碑。作为国内社会科学领域最大的文献共建、共知、共享平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提供高效的文献服务。

文献缺藏让社科学者心虚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管理中心副主任肖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成前,国内高校人文社会信息资源长期存在着结构性的缺失。从1950年到2000年,全国高校外文图书总藏量只有45万种,而哈佛、牛津、耶鲁三所大学的藏量总和就达到212万种。同时,50%的外文期刊国内未有收藏。以北京大学为例,强势学科经济学的文献保证率也只有百分之五十。肖珑说,目前,综合性院校越来越多,仅高校人文社科教学和科研人员就已达到35万人,每年在研项目10万,相比之下,人文社科资源保障严重不足。用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胡德坤教授的话来说,在外文文献资料的收藏方面,国内学界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学界素有理科上水平靠设备,文科上水平靠资料的说法。资料的权威性和齐备程度往往决定学者的研究成果价值几何。对此,胡德坤体会颇深,他告诉记者,自己曾任日本侵华史料的整理研究课题的评委,发现很多研究人员论文参考的基本资料是不完整的。

  资料的缺藏导致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心虚。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描述了中国学者曾经的窘境,比如在历史、地理等方面,如果中国学者涉及到了国外的内容,却常常无法引用国外资料,便根本失去了与国外学界对话的资格。中国学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资料收集上,却很难做好。

  高校人文社科资源建设面临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共建共享建设已有十余年,已经完成了基本框架建设,但尚缺大规模服务,外文文献资料不能真正做到共建、共知、共享。众所周知,外文文献价格昂贵,很多高校图书馆无力购买齐备本校学者需要的文献。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统筹,各图书馆花费重金购买的外文资料往往雷同。

为学者铺就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315日,教育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经过统一协调成立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该中心以共建、共知、共享为原则,以整体建设、分布服务为方针,以外文资源为基础,直接面向国内重点大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为专家学者提供高水平信息资源服务。作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建设的国家文献保障体系,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全国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收藏和服务中心。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立了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中心、区域中心、学科中心三级服务体系为主体的运行管理体系。有组织的分工协作,让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外文文献资源建设变得高效有序。在中心的协调下,统一采购图书,统一进行编目,并且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为社科学者提供服务。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华北、东北地区主要收藏电子期刊、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华中地区主要收藏图书,西南地区则收藏期刊。在网络平台下,用户可以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并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异地获取文献。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门户网站有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字叫开世览文,工作人员解释为打开看世界的窗口,纵览人文社科文献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04年正式推出以来,建立了外文期刊、外文图书、电子资源、二次文献库、大型特藏文献等资源,以外文期刊为例,目前藏量达到万种以上。一扇纵览世界人文社科文献的窗口打开了。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工作人员梁南燕告诉记者,5年来,他们的平均服务时间由5个工作日缩短到了现在的2.25个工作日,用户满足率已经超过93%。在教育部的长期支持下,作为公益性服务体系,实行零利润运转。如今,全国共有508家高校或非高校机构享受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提供的文献服务。主页访问量仅 2009 年就达到1990